坐在圖書館裡複習,焦慮到無法專心看複習資料。在發現自己怎麼都很難專注之後,我決定暫停手頭的工作,探尋這種焦慮的根源。
分析和嵌套焦慮
很多事情都會產生焦慮。比如當我腦中好高騖遠的閃過「一天內完成兩門課程多個章節的複習」這樣的念頭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因為過去的經歷告訴我這種設想通常是不現實的。或者我對效率的追求導致我在做一些必要事項時也會變得焦躁,例如記筆記和查找資料。
在記筆記的時候焦慮,其實是因為至今我都沒有明確自己與工具之間的界限。我很容易過度依賴工具,從而中斷思考的連貫性。一直以來,我認為可以通過提升目標感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實際操作起來,首先我還並不清楚如何長期提高目標感,其次實踐中目標感也很難讓我想清楚我要如何使用工具。
在工具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就是到底如何使用筆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但細節還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例如,我想要在一個想法完全成形之後再記錄筆記,但這樣的做法需要應對我在記筆記時由於覺得「效率不高」而產生的焦慮。
類似的策略還包括在某個階段的複習結束後再整理筆記。但這樣做首先給我的時間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 如何分配學習新知識和回顧舊知識之間的時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兩方面的任務?同時,我還要面對「擔心自己過度記筆記」的焦慮。
實際上,我頻繁記筆記的根本原因是對工作記憶缺乏信任。我的工作記憶能力很弱,如果不記錄下來,之前想到的點很快就忘了。因此我會分心去維護之前的知識記憶,而這實際上又讓我開始 Multi-tasking,導致我在思考下一個問題時無法全身心投入,這種痛苦讓我知道自己必須做筆記。
我理想中的工作流程是在完全理解一個問題之後再通過回憶記筆記,但現實中,我需要對抗這種「擔心自己會忘記」的焦慮,同時也要接受自己回憶的筆記可能並不完整的事實……
回頭想想,在記筆記的過程中我也有太多的焦慮點:擔心筆記過多的同時又擔心筆記質量不佳,擔心遺忘過快,又擔心效率不高。在認為當前複雜系統比空白思維直接學習更有效的前提下,我唯一的辦法就是逐一解決這些焦慮。
解決方案和 Zettlekasten
類似的焦慮其實可以通過例如 Zettlekasten 的方法來解決。在使用 Zettlekasten 系統之前,我還有一種焦慮源於對筆記的擔憂:寫的東西應該放在哪裡?結構是否合適?小標題之間的邏輯層次是否恰當?我如何重複利用這些筆記?之後閱讀時是否會難以理解?
Zettlekasten 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只需要寫一個邏輯上自成一體的筆記,整理和加工的任務就留給之後的自己了。同時,邏輯上自成一體的筆記可以輕鬆地上傳到 xlog 上,作為我在這個世界的輸出成果。這套系統在降低焦慮的同時提高了我的成就感,可以說是我最近嘗試過的幾個方法中最好的一個。
在設想中,Zettlekasten 還可以解決上面提到的過度記筆記的擔憂。借助這個系統,我只需要記錄當前的思路框架就足夠了。至於潤色、補充公式、整理結構等,這些都可以交給未來複習的自己。在接下來複習 GKI 和 Robotics 的過程中,我希望這個系統能幫我無痛地分解複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小想法和感悟。
總結到這裡,我發現產生這些焦慮的核心原因是自己的完美主義。Zettlekasten 對我心態上最大的幫助是讓我覺得當前尚不完美的成果並不是問題,後續的工作可以在這些暫時還不夠完美的基礎上繼續。
好了,現在我覺得可以繼續複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