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en

Lumen

Eager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 about the intelligence, and about myself.
github

工具焦虑

坐在图书馆里复习,焦虑到无法专心看复习资料。在发现自己怎么都很难专注之后,我决定暂停手头的工作,探寻这种焦虑的根源。

Analysis & Nested anxieties#

很多事情都会产生焦虑。比如当我脑中好高骛远的闪过 “一天内完成两门课程多个章节的复习” 这样的念头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我这种设想通常是不现实的。或者我对效率的追求导致我在做一些必要事项时也会变得焦躁,例如记笔记和查找资料。

在记笔记的时候焦虑,其实是因为至今我都没有明确自己与工具之间的界限。我很容易 过度依赖工具,从而中断思考的连贯性。 一直以来,我认为可以通过提升目标感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首先我还并不清楚如何长期提高目标感,其次实践中目标感也很难让我想清楚我要如何使用工具。

在工具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就是 到底如何使用笔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但细节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例如,我想要在一个想法完全成形之后再记录笔记,但这样的做法需要应对我在记笔记时由于觉得 “效率不高” 而产生的焦虑。

类似的策略还包括在某个阶段的复习结束后再整理笔记。但这样做首先给我的时间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 如何分配学习新知识和回顾旧知识之间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两方面的任务?同时,我还要面对 “担心自己过度记笔记” 的焦虑。

实际上,我频繁记笔记的根本原因是对工作记忆缺乏信任。我的工作记忆能力很弱,如果不记录下来,之前想到的点很快就忘了。因此我会分心去维护之前的知识记忆,而这实际上又让我开始 Multi-tasking,导致我在思考下一个问题时无法全身心投入,这种痛苦让我知道自己必须做笔记。

我理想中的工作流程是在完全理解一个问题之后再通过回忆记笔记,但现实中,我需要对抗这种 “担心自己会忘记” 的焦虑,同时也要接受自己回忆的笔记可能并不完整的事实……

回头想想,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我也有太多的焦虑点:担心笔记过多的同时又担心笔记质量不佳,担心遗忘过快,又担心效率不高。在认为当前复杂系统比空白思维直接学习更有效的前提下,我唯一的办法就是逐一解决这些焦虑。

Solution & Zettlekasten#

类似的焦虑其实可以通过例如 Zettlekasten 的方法来解决。在使用 Zettlekasten 系统之前,我还有一种焦虑源于对笔记的担忧:写的东西应该放在哪里?结构是否合适?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层次是否恰当?我如何重复利用这些笔记?之后阅读时是否会难以理解?

Zettlekasten 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只需要写一个逻辑上自成一体的笔记,整理和加工的任务就留给之后的自己了。同时,逻辑上自成一体的笔记可以轻松地上传到 xlog 上,作为我在这个世界的输出成果。这套系统在降低焦虑的同时提高了我的成就感,可以说是我最近尝试过的几个方法中最好的一个

在设想中,Zettlekasten 还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过度记笔记的担忧。借助这个系统,我只需要记录当前的思路框架就足够了。至于润色、补充公式、整理结构等,这些都可以交给未来复习的自己。在接下来复习 GKI 和 Robotics 的过程中,我希望这个系统能帮我无痛地分解复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小想法和感悟。

总结到这里,我发现产生这些焦虑的核心原因是自己的完美主义。Zettlekasten 对我心态上最大的帮助是让我觉得当前尚不完美的成果并不是问题,后续的工作可以在这些暂时还不够完美的基础上继续。

好了,现在我觉得可以继续复习了。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