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en

Lumen

Eager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 about the intelligence, and about myself.
github

索拉里斯星:知覺之海,意識和生命的探討

這是 2022 年發表在我的 wordpress 博客上的舊文,現搬運到新的博客上

I 正文#

最近斷斷續續的看完了《索拉里斯星》這本上世紀的科幻巨著。在開始前我要先吐槽一下: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花這麼久,只是這本書的翻譯實在是讓我有些頭疼。不知道是否是為了忠於原文,譯文的語序處處透著 “我就是不想讓中文讀者輕易看懂” 的造作,以及一些在中文裡完全就狗屁不通的表達。如果不是因為急著看完,我一定會去找英文本重新讀 1

找到這本書也是機緣巧合,是在之前在寫一篇群星的文章準備資料的時候找到的。只是這篇文章我不打算發,所以就順便提一嘴。

群星這個遊戲可以說算是一個科幻作品的百科全書吧。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對各種經典的致敬,比如你可以找到星際穿越中的那個黑洞,可以找到星際爭霸 CG 裡的經典台詞 “Power Overwhelming”,或者在某個恆星旁發現羅素的茶壺 2 ,甚至還有致敬《權利的遊戲》的彩蛋 3 。讓我覺得最耐人尋味的,可能是你的飛船在探索各個未知的恆星系的時候,可能進入一個叫太陽系的星系,在探索之後你會發現這個星系的第三顆行星是一顆死寂星球,被核戰爭所毀滅。

soiIII

而就是在這些已經足夠有趣的內容裡,還是有一些事件鏈能夠格外的吸引人。比如其中一個事件鏈中,你發現了一顆海洋星球,隨著移民探索的深入,星球上的居民開始精神錯亂,開始自殺,最後你發現這顆星球上的膠質海洋其實是一個覆蓋整個星球的龐大生命。在遊戲只能看到星系層面的內容,所以你只能在幾個對話框裡去腦補其上居民被海洋生命吞噬的絕望,或者是腦補自己作為海洋本身觀察這些螻蟻一般的生命。群星本身的流程沒有什麼特別好玩的,如果真的想從遊戲中獲得樂趣,要自己動用腦補的能力,去想像這些宏觀敘事下人們的悲喜。

而這個海洋生命的故事吸引我是因為我小的時候就有過類似的幻想。幻想自己的身體其實是青海湖這樣龐大而又亘古不熄的存在,這樣的好處既可以給自己一個非常飄渺龐大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可以擺脫對於死亡的恐懼,也可以稍稍化解下一個小學生沒交作業而被叫家長之類的苦惱。而在查資料的時候,我意外的發現這個引人遐想的事件鏈其實來自於萊姆的科幻小說《索拉里斯星》,這種意外的發現讓我覺得像是個禮物,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題材的內容。

II 故事開始#

索拉里斯星的故事發生在太空時代的人類文明。人們發現了一顆圍繞著兩顆恆星旋轉的海洋星球,最開始人們只發現了這個星球穩定的在一個理論上不穩定的軌道上運轉,後來的研究讓人們狂熱了起來 —— 包裹著這個行星的膠質海洋是一個智慧生命,它用某種人類無法理解的方式控制著周圍的時空,從而讓行星長久的運行在一個不穩定的軌道上。人們對索拉里斯星產生了無數的理論,但無論怎麼試圖與海洋建立聯繫,知覺之海始終不會回應人類,即使對人們使用核武器的試探也僅僅是避讓開來。漸漸的狂熱褪去,只有幾位科學家留在這裡進行研究。而男主在失去了妻子十年之後,希望將自己剩下的生命投入到對於知覺之海的研究中,來到了索拉里斯星。

而在這時的海洋也展現了一些不同的面貌。利用它神秘的力量,它可以將人內心的某些記憶實體化,創造出” 客人 “,跟隨著在索拉里斯星上的研究人員觀察他們。當男主來到時,索拉里斯星研究站裡的人早已被折磨的有些神經了,而在這裡,男主的” 客人 “就是他死去的妻子…… 索拉里斯海裡面的一條線,就是男主和過去的和解。

其實科幻最迷人的地方並不是在於任何新奇的設定與技術。而是探討我們所未見到的科技 / 現象帶給人的影響。在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背景下,陌生的,極端的環境給了我們難得的,刻畫出人性被我們忽視的那一面的機會。或者討論社會會在這樣的變化中產生什麼樣難以想像的變革。所以科幻作品的最核心處還是人。

只是故事雖然讓我很五味雜陳,卻不是我想要寫這篇文章討論的東西。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一個很開放的設定,所以哪怕讀完了,我也不知道知覺之海怎麼來的,知覺之海是什麼。這就是一道開放題,留給我的腦洞作答,所以我最想的還是從知覺之海,結合聯想到的心理和古生物學知識,聊些不一樣的東西。

III 情緒模塊理論#

首先就是為什麼知覺之海從來都不願意和人類建立溝通,以及這意味著什麼。在書裡面,人類在發現索拉里斯海是一個生命之後就開始主動的嘗試溝通,從最開始的無害,到後來甚至使用了熱核武器,或者在作者來到之前嘗試用危險的 X 射線,以及主角到了之後將主角的腦電波加強了發送出去。這些所有的嘗試全都只得到了索拉里斯星被動的反應。它根本不想和人類溝通。

作者描述的索拉里斯海,像是一個太空時代的神。因為索拉里斯海不僅不屑與人們溝通,而且有著對人類大腦深入解剖,然後將記憶實體化之類神乎其神的能力,它看起來就和人類幻想的神是一致的。書中也確實有對於索拉里斯學是否就是太空時代的神學的探討。不過如果我們接受索拉里斯海從誕生開始就是單體生命,而不是像地球生命一樣產生種群的話,我發現這完全可以用現代進化心理學的情緒模塊理論提供的線索去解釋。

情緒模塊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情緒和思維其實並不是單純連續的實體,而是由各個模塊之間的競爭產生的 4 。而構成人類思維的七大模塊,比如自我保護和爭取社會地位模塊,其實都誕生於我們祖先在不同时代所經歷過的生存壓力。我們的祖先作為茫茫多哺乳動物的普通一員時,作為社會性動物時分別面對著不同的生存壓力,促使他們的大腦進化出了不同的情緒模塊,組成我們思維的一部分。

這些情緒至今對我們的思維產生著很多決定性的影響。比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就來自於樹棲時代的祖先躲避蛇這一天敵的過激反應,比如路怒症之類的憤怒的情緒也來自於部落時代我們處理社會關係的需要。細緻探究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在我們看來構成智慧生命基本的東西,其實往往來自於某些特殊的歷史背景。而如果某個生命的演化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背景,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和衝動,也不具備對應的能力,是非常合理的。

情緒模塊理論是很容易顛覆人自我認知的理論。因為通過這個理論推導,我們就會得出很多讓人不舒服的結論。比如意志力這種東西可能根本不存在;比如我們所有人都是多重人格,我們並不是有對自己完全控制的單一的智慧體,而更像是一個舞台,上面由各種各樣的小人 “你方唱罷我登台”,相互爭奪著主導權。

視角回到索拉里斯星。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這些目的與思考不是自然而然的造物時,我們就能理解索拉里斯星為什麼會沒有。一个在形成意識的過程中沒有與任何其他的智慧生命,甚至是沒有與其他的生物打過交道的智慧體,在其智能中自然會缺失與其他智慧體溝通的模塊,並因而沒有欲望去與人們建立溝通。

因此它在社交方面有著我們想像不到的中性 —— 一方面它不將人類的各種冒犯行為視作威脅而趕盡殺絕,另一方面它對於它也對於與人類建立溝通毫無興趣。當我想像自己作為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其他生命的智慧體時,就算能夠理解到對方與我都是少數可以理解周圍世界的物體,我也沒有任何想法要去回應它發出的古怪的東西。那些電磁波,射線,對於一個連語言都沒有發展出來的智慧體來說(因為它沒有個體與個體之間溝通的需求,自然不會發展出這種東西),也許對它毫無意義。當然鑑於索拉里斯海的高超的對自然控制能力,我不排除它有對於自然界現象進行描述的能力,但這種東西也不算的上是語言。

所以這也符合小說中提到的,儘管知覺之海對人類沒有惡意(它可能也沒有惡意與善意的概念),它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實驗給人類帶來的痛苦。

作者在最開始的時候給我們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 “沒有意識的思維” 是可能的麼?也就是他認為的,知覺之海是一個只有思維(進行邏輯分析)而沒有意識的生命。

但其實從我的觀點來看知覺之海只是不和人們共享悲喜罷了。而其實知覺之海在躲避人類的核彈,以及維持一個穩定的軌道等行為上,都表明它是有著自己的目的。而這也是我對於思維的理解,任何自發的,長久存在的邏輯分析,其背後一定是有目的性的(teleological stance)。而這種目的性本身,就是意識存在的表現。

IV 索拉里斯星的來源#

那知覺之海的目的是什么呢?以及這個能不能成為回答其來源的答案?這就是我的第二個思考。這部分的內容的參考文獻來自於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5 。這本書算是今年讀過文筆最好的英文科普書了,而其中第一章,討論生命起源,就是我要引用的部分,它為我們思考索拉里斯星的來源提供了兩個邏輯基點。

其實問到生命產生的基本要素,我高中的時候就有過一個結論:生命是一種自我複製的趨勢。這很好理解,無論是在細胞層面的有絲分裂,或者是個體層面的繁殖遺傳,他們的目的都是將一部分自己的遺傳物質變多,傳播出去。而我們現在擁有的智慧,與其說是生命演化的結果,不如說是生命傳播的手段:我們只是碰巧在一個環境裡,這個環境中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存率,所以到現在我們有了去探索自身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得到第一個要素,就是自我複製。這也可以給我一個很宏觀的視角:為什麼生命與非生命如此不同?因為非生命沒有任何的目的和趨勢,而生命從誕生之初就是帶有目的的 —— 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生命會為此進化出很多的特性,給本來沒有目的性而枯燥的地球帶來了多樣。

而讀到《life ascending》後,我才意識到我忽視了生命一個更基礎的要素: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熵增)。在《Life ascending》中,作者介紹的了生命起源的 “地熱起源說”,這個內容和我們高中課本學到的原始湯假說重要的不同在於:原始湯理論認為生命來自於原始地球大氣中自然而然就產生的有機物,而在漫長歲月裡有機物產生了會自我複製的 RNA,於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

原始湯理論的問題在於原始湯是一個在熵的層面上平 (flat) 的過程。所以就算是在原始湯中偶爾產生了一個 RNA,那它也不會自我複製多久,因為它沒有穩定的能量供給,讓它繼續的將周圍的物質轉化為自己,所以隨著時間流逝,它最終的歸宿一定是被分解為更小的分子。而地熱起源說給我們描繪了一個 40 億年前壯麗的畫面,在年輕氣盛的地球海面下到處都是地熱岩柱,這些極其炎熱的岩柱和冰冷的海水的交融產生了細膩的可控制的能量,終於在這份能量的推動下,RNA 這樣的生物大分子,以及所有生物底層的三羧酸循環得以建立。所以生命產生於這種年輕地球暴烈的能量交換中,哪怕到現在,我們最核心的能量循環也與最開始的生命是一致的。

這是一個很酷,很有說服力的理論,而且《life ascending》的作者文筆很好,描寫的科學故事十分吸引人。不過重要的是它給了我第二個思考的基點:那就是生命的誕生需要有一個能量的來源。

有了這兩個基點,加上索拉里斯海刻意要圍繞著兩顆恆星旋轉,我可以幻想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知覺之海的誕生故事:在漫長的歲月前,索拉里斯星只是一顆遠距離圍繞兩顆恆星旋轉的行星,上面可能有很多的有機質附著,但在時間經過中,一個智慧體產生了,它逐漸的吞噬了星球上幾乎所有的有機質,它雖然沒有手或者腳,但是從誕生之初就有著影響周圍時空的能力,所以它可以擴張,直到變成一個覆蓋整個星球的膠質海洋,這時候的它對周圍的控制能力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可以去左右整個星球的軌道。它很可能可以運用索拉里斯星的地熱,但是這樣的能量供給對他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顯然是不夠的,於是它看上了圍繞兩顆恆星旋轉的軌道,因為這樣帶來的強大的引力潮汐是最能讓海洋活躍的力量了。

就這樣,當人們發現索拉里斯星的時候,它已經孤獨的在這個星系裡進行了也許長達上億年的運行。它與人類的意識完全不同,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需求,欲望和情緒在索拉里斯海身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是一個與人類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態,它從未接觸過其他的智慧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沒有與任何的生命打過交道,所以它沒有我們 “交流,抑制,征服” 的想法,而是單純的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

索拉里斯星是一篇很好的小說,就在於它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態。因為在大部分的科幻文學中,我們都是以自己的欲望去投射宇宙,來幻想在宇宙中有的生命,會像我們一樣,希望擴散,希望交流,希望競爭。

在作者寫下這本小說的時候,進化心理學之類的探索人類心智的學科還沒有這些理論去剖析人類,人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每天產生的各種想法和欲望都來自於我們的歷史和演化進程。但作者還是很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破開了 “人類中心論” 的視角,並且寫出了讓我們今天還可以去探討其心理學價值的書。光是這一點,我就很推薦大家去閱讀一下這本書(如果能不用中文當然體驗是最好的了)。

Footnotes#

  1. 譯者陳春文也在譯後記裡面聊到了翻譯這本波蘭文原著的困難性,他是從德譯本翻譯過來的。如我對德語的理解一樣,德語的語序與中文實在差距太大了,本來就已經很詭曲聱牙了,而且譯者與德文譯者都選擇為了忠於原文,不像英譯本進行了許多的本土化和再次創作,所以讀起來體驗還是非常不好的

  2. 某種唯心主義的哲學問題,遊戲裡面如果作為一個唯心主義的帝國找到它還有正面的 buff

  3. The galaxy is dark and full of terrors,模仿權游裡的經典台詞

  4. 對這個內容感興趣可以去看《why Buddhism is true》這本書和在喜馬拉雅 FM 上的《心理學新知課》,本文的理解也來自於此

  5. 不想看書可以看 B 站科普鬼谷說的 這期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